优势迸发激活湖北农业强省建设
湖北省因处洞庭湖以北,故名湖北,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,也是主要的农产品供港基地。近些年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领导下,在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,湖北农业发挥优势,立足特色,科学发展,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
比较优势明显
农业资源丰富多样。湖北省山地、丘陵、岗地、平原兼备,生物物种资源丰富,耕地资源面积大,土地肥沃,降水充沛,日照充足,雨热同季,是中国少有的宜农主产区,素有“湖广熟,天下足”的美誉。
主要农产品产量大。2010年,湖北省用占全国2.9%的耕地,为国家提供了4.2%的粮食、7.9%的棉花、9.7%的油料。水稻、水果、生猪产量均居全国第5位,棉花、茶叶居第4位,油料居第3位,蔬菜居第6位,禽蛋居第7位,淡水产品、油菜籽、食用菌、魔芋多年来一直全国第一。
农业科教实力雄厚。全省农业高层次人才数量、成果拥有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 2010年全省土地垦殖率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,畜禽规模化养殖、水产名特优、农业机械化率、农业科技贡献率均高出全国2个百分点。四是农产品加工迅猛发展。全国50强粮食加工企业中,国宝桥米居第2位,福娃第3位。萧氏茶叶居全国茶叶企业第5位。神丹蛋品占有率全国第一。农业“三品一标”产品数居全国第二位。
投资环境优。全省各级狠抓环境、抓作风、抓落实、促跨越,湖北省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,投资环境较好的省份。
发展思路清晰
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指出,“湖北要发挥资源优势,加快农业农村发展,推动农业强省建设”。结合本地实际,湖北省委、省政府拟定了建设农业强省的工作思路,即突出“一个主题” —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;确保“两大任务”——保障供给,农民增收;做到“三个提高”——提高土地产出率,资源利用率,劳动生产率;推动“四个促进”——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、标准化、规模化、集约化;实现“五个一批”——做强一批高效农业,打造一批农业园区,壮大一批农业市场主体,推出一批农业改革试点,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强市和强县,力争尽快建成农业强省。
大范围推行高产创建和健康养殖,提高农产品产能,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跨越发展行动计划,提高产业化水平,强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业社会化服务,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到田到户,下功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,努力确保安全消费、放心消费,全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,千方百计帮助农民收入增加、获得较多实惠,切实抓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,进一步激发加快农业发展的活力。
强省建设初见成效
湖北省坚持建设农业强省,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,立足资源优势,聚集多种力量,坚持科学发展,农业强省建设势头较好。
粮食生产大幅度增产。2011年粮食总产477.7亿斤,比上年增加14亿斤,历史上首次连续“八年增”。
农业比较效益显著增加。 “菜篮子”产品价格保持较好水平,生猪价格涨幅在47%,果茶价格涨20%,水产品和蔬菜上涨10%左右。与去年相比,种粮亩增收265元,每头生猪增收300元以上,每只蛋鸡增收30元以上,效益大幅增加。
农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。农民人均纯收入6898元,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,实现增收“八年快”。
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活力增强。到2011年底,全省家庭承包地流转面积610万亩,比上年增加135万亩,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3.5%,其中股份合作流转13.3万亩,增长72.5%。
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迅猛增长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,增速位居全国前列,与农产值之比为1.3:1,提前四年完成“十二五”规划目标。
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增强。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高达98.7%,比去年提高0.2个百分点,居全国前列。
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。早稻集中育秧,工厂化育秧实现零的突破,脱毒马铃薯大面积推广,无土栽培取得成功并开始应用。测土配方实现全覆盖,秸秆还田、免耕直播等技术广泛应用,统防统治、绿色防治进一步推进。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提升。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