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卖完了猪肉后总能剩下点猪下水猪尾巴,那时候做梦都想吃猪肉。”姥姥的逻辑非常简单。
虽然我教了一辈子书的姥爷最后也没能转型为屠夫,但他们还是在牙口胃口俱在的年月里实现了肉食自由。
今天,在中国的北方城市,不仅肉类制品随处可得,冬天也能吃到种类丰富的青菜,而在姥姥遥远的记忆里,那时候刚一入冬,全家囤积萝卜白菜便是“规定动作”。
姥姥说她已经很知足。她感受到的“微观幸福”与中国粮食生产在制度和技术上的创新呈正相关。
农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标志事件发生在1975 年: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,袁隆平院士领衔、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,并推广2.3亿多亩,这让中国在当年实现了粮食亩产从300公斤到800公斤的提升、粮食总量增产200多亿公斤,多养活了 7500 多万中国人。
此后,从1976年至2005年,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累计种植面积达到3.4亿公顷,增产稻谷4.5亿多吨。
农业科技的威力就这样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。